【新时代的奋斗者】扶贫扶到了我们心坎上

来源: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8-07-06

扶贫扶到了我们心坎上
——景德镇市纪委驻浮梁县黄坛村第一书记马基础的扶贫故事

  “扶贫住新房永不忘党的恩,幸福享受感谢政府好领导。”乔迁新居的第一天,景德镇市浮梁县黄坛村75岁的贫困户吴镇风提笔写下了这幅对联,并和景德镇市纪委选派到黄坛村的第一书记马基础一起把对联贴在了新房大门口。记得几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见到吴镇风时,他还蜗居在一间低矮阴暗的小屋里,由于潮湿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霉味,而吴镇风如今的新居敞亮整洁、设施齐全,人看起来也健朗了许多,“我以前的屋子住了30多年,蚊虫多,雨天漏,真怕哪天遇上刮风、下雪就塌了!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地方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扶贫扶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因人施策 精准帮扶

  吴镇风老人住进新房可以说是黄坛村因人施策、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市纪委、市监察局定点帮扶脱贫的典型。2017年,在市纪委定点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黄坛村经过精准识别为36户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档案”信息档案,通过安居、就业、健康、教育、保障脱贫等有力措施精准帮扶2户贫困户脱贫,并把他们和之前已脱贫的9户人家纳入到了“产业+金融”扶贫政策中,每户贫困户家中都放着写有扶贫干部名字和电话的连心卡,方便群众有困难随时能找到人帮忙。

  几个月以来,为了吴镇风能搬离危房,马基础认真研究政策,顶着寒风一趟一趟地跑,为老人争取支持。“一开始我想通过‘交钥匙工程’让老人家住上新房,但‘交钥匙工程’的危改建房是属于村集体财产,吴镇风和他弟弟都希望能保留自家的宅基地,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就把他家纳入危房改造工程,到市里争取到了2万多补助,又反复劝说老人的亲戚出资了5000块,亲自监督施工、买材料,还自费资助老人买了刮墙的腻子粉、煤气灶、棉被等生活必需品。考虑到之前老人与对门邻居房子的间距过窄,施工过程中我们特意拓宽了两户人家之间的空地,方便了两家人的生活,和谐了邻里关系,看到老人幸福的笑脸,我自己心里也暖暖的。”

  当第一书记的这一年多来,马基础的工作日志写了满满两大本,“谁家的老人有病,谁家小孩上不起学,谁家缺油少粮了……”村民们的困难时时刻刻牵动着马基础的心,“他们很憨厚、很朴实!只要真心对他们,他们就把你当一家人一样对待。”刚进村的那段时间,马基础将黄坛村19个村小组、13个自然村全走访了一遍,有时为了走访住在半山腰几家零散的村民,就靠步行,翻山过沟爬坡坎,路上就得花六七个小时。他不仅把每户贫困户的状况记在了本子上,更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村民杨根发和妻子患先天残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马基础对两个孩子采取了教育帮扶措施,并为杨根发争取到了一个县人社局的精准扶贫公益岗位,让他们家每月有了600元稳定收入,生活也有了希望。如今,村民们已经把马基础看成了自己村里人,见面打招呼都十分亲切,在马基础看来,村民们眼神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感情,是最真的。

  让村子有自己的“造血”能力

  跟着马基础在山间的村路上行走,头顶是蔚蓝辽阔的天空,脚边是大片正在实行高标准改造的农田,“我们黄坛乡现在有三个大工程,对我们黄坛村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一是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你看这些新造的水泥水渠可以解决所有农田的灌溉问题,其他配套设施也正在建。二是龙港旅游示范公路已经开工建设,龙港公路是黄坛乡唯一通往外境的乡道,建成后大家就可以在这里骑行休闲旅游了。三是西河水系工程也正在建设,将极大的提升我们村的生态环境。”

  “要做的事情很多,还好,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个强大的‘娘家’在支持着我,除了我,还有市纪委定点帮扶工作队驻扎在这里,市纪委的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先后六次到黄坛村调研,还在本单位工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给村里拨了20多万用于脱贫攻坚工作。”

  “娘家”的支持给马基础打了一支强心针,在多方努力下,黄坛村集镇公路“白改黑”工程用了3天时间就建设完工,那些日子,马基础天天顶着烈日泡在工地上,公路建设好了,村民们看着平整宽敞的道路心中都燃起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每周四的集市办的热闹红火。

  如今的黄坛村,环境整洁干净,被洪水冲毁的农田护坝也做了及时重建,路灯改造工程让村里的夜也光亮起来。谈起未来,马基础也有自己的筹划,他深知,没有产业,脱贫攻坚就是无源之水,他希望在村里建设起光伏产业,这样村集体每年能有十多万的收入,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毕竟有“造血”能力才可以真正脱贫。扎根村里几十年的老党员们对记者坦言:“村里人都很感谢市纪委给我们派来了又靠谱、又实诚的马书记,我们愿意跟着他干。”